接了一个电话,呼和浩特一老人交给他人2.5万元!再一查,更不得了......
2024年某天
独居家中的张奶奶(化名)
突然接到一通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亲切的“姥姥”
瞬间唤起了老人对外孙的疼爱与牵挂
对方声称自己与人发生冲突
急需3万元赔偿
还特意叮嘱张奶奶
前往呼和浩特市某公园门口
将钱交给一个叫“李某”的人
出于对外孙的担忧
张奶奶未加思索便照做了
然而,当她按照指示完成交易后
才惊觉自己掉入了
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
↓↓↓

经查,被告人许某某在明知境外诈骗团伙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受害人家庭信息,专门针对家中老人实施诈骗的情况下,仍受上线指使,前往指定地点冒充张奶奶外孙同学的哥哥“李某”。他从张奶奶手中骗取2.5万元现金后,按上线要求将钱放置在指定位置便匆匆离去,从中非法获利1200元,并全部用于个人挥霍。
法院判决
回民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许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伙同他人虚构事实,骗取被害人人民币2.5万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法院依法判处许某某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官提醒
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钰提醒:
老年人由于接触社会较少,对社会中的复杂现象了解有限,加之随着年龄增长,知觉反应迟钝,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容易轻信他人花言巧语,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以下是新型亲情诈骗的五大“套路”
- 信息精准,直击老人“软肋”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老人家中成员的详细信息,包括姓名、关系、联系方式等,在行骗时能够准确称呼老人,营造出“熟人”的假象,降低老人的警惕性。
- 角色扮演,伪装亲属“亲友”
诈骗分子常冒充在外求学、工作的亲人,利用老人对晚辈的关心和牵挂,编造各种紧急情况,如生病、受伤、被拘留等,让老人心急如焚,失去理智判断。
- 时间紧迫,制造心理压力
诈骗分子会反复强调“急需用钱”“情况紧急”,催促老人尽快转账或交钱,还以“不要告诉他人,否则事情更麻烦”为由,切断老人与外界核实情况的机会,使老人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决定。
- 支付异常,规避监管追踪
与传统诈骗不同,新型亲情诈骗多要求现金交易或虚拟货币转账,试图逃避金融监管部门的追踪,增加警方破案难度。
- 交接隐蔽,增加取证困难
诈骗分子会指定公园长椅、超市储物柜、小区信箱等特殊地点作为交接地点,让老人将钱物放置其中后离开,整个过程不留痕迹,给案件侦破和证据收集带来极大挑战。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层出不穷。骗子利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信息盲区甚至身体弱点,设计出花样百出的骗局。
国家反诈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涉老诈骗案件同比增长23%,其中养老理财、保健品骗局、冒充亲友等套路最为高发。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被骗?
情感需求强烈:独居老人渴望关怀,容易被嘘寒问暖的骗子"攻破心防"。信息获取滞后:对新技术、新骗术缺乏辨别能力,例如误信虚假APP或AI合成语音。
健康焦虑:迷信"神药""养生秘方",轻信保健品能治病。
贪小便宜心理:被"免费礼品""高息理财"等噱头诱惑。
法律意识薄弱:遭遇诈骗后因怕丢脸或怕麻烦,不愿报警。
2024-2025年五大真实案例:血泪教训!
案例1:冒充"外孙求救"骗光养老钱
时间地点:2024年10月,河南新野县
被骗经过:
70多岁的袁某夫妇接到电话,对方冒充其外孙"阳阳",谎称"撞人后被扣押,急需5万元救命"。老人救孙心切,按指示到村口交钱。骗子周某冒充警察取走现金后逃逸。事后调查发现,周某通过"海鸥""飞机"等加密软件接收上线指令,全程扮演"跑腿"角色。
结局:周某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退赔5万元。
警示:冒充亲友求救是经典套路,务必通过视频或家庭密语核实身份!
案例2:理财业务员"杀熟",卷走370万养老钱
时间地点:2025年4月,北京海淀区
被骗经过:
66岁的许女士因信任前理财业务员舒某,陆续向其转账262万元。舒某伪造"卫星项目投资""亲友治病"等理由,甚至以"干妈"称呼拉近关系。另一名81岁老人孙某因购买过舒某推荐的理财产品,也被骗走17万元。
结局:舒某因诈骗罪被判刑12年,但大部分钱款未能追回。
警示:熟人≠可信!涉及大额转账务必与子女商议,并核查资金去向。
案例3:"1元秒杀"陷阱,千名老人买假保健品
时间地点:2025年4月,四川攀枝花
被骗经过:
犯罪团伙以"1元秒杀粮油"吸引老人办会员卡,再通过"养生讲座"兜售伪劣保健品。他们宣称普通羊乳粉能"抗癌",成本30元的阿胶块标价4980元。更利用大数据将老人分类,对独居、患病者重点推销高价产品。
结局:31名嫌疑人落网,涉案金额超500万元。
警示:天上不会掉馅饼!免费活动往往是骗局开端,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
案例4:关闭"免密支付"反被转走20万
时间地点:2024年12月,云南玉溪
被骗经过:
75岁的叶某接到自称"抖音客服"的电话,称其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需关闭。老人不会操作,下载远程控制软件后,银行卡内20万元被瞬间转空。
结局:资金未能追回,案件仍在侦办中。
警示:凡要求远程操作手机的"客服"都是骗子!官方平台不会通过电话指导关闭功能。
案例5:AI克隆"子女声音",单笔骗走87万
时间地点:2024年,上海
被骗经过:
诈骗分子通过老年大学活动收集声纹数据,利用AI语音克隆技术模拟老人子女的声音,谎称"急病住院需保证金"。一名老人因声音逼真,向伪造的"医院账户"转账87万元。
结局:案件被警方列为典型技术诈骗,提醒公众加强声纹保护。
警示:设置家庭密语(如宠物名、纪念日),转账前必须视频确认!
张钰法官提示:子女应定期向长辈普及新型诈骗手法,通过实际案例讲解,让老人了解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段和特点。同时,多与长辈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心理状态,并告诫家中长辈,对于陌生来电要保持高度警惕,无论对方声称是谁,都不要轻易相信。遇到涉及钱财的事情,第一时间向共同认识的亲友进行核实,通过多方求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提醒老人在面对所谓的“紧急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切勿被情绪左右。不要因担心家人安危而盲目转账或交钱,以免遭受财产损失。
来源:奔腾融媒 新闻天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