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BOSS驾到丨力德诺梁旦新:国内看公牛,国外力德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0:47:00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手机电量焦虑如影随形:通勤路上导航突然因电量不足黑屏,重要会议时手机频繁弹出低电量警报,甚至在旅行途中,寻找充电插座都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正是这些日常充电困扰,催生了庞大的充电产品市场。

在珠三角林立的电子工厂中,广东力德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德诺”)用23年时间完成了从档口贸易到中国充电器知名出口品牌商的蜕变,产品经得住90伏低压到260伏高压的全负荷老化测试,树立起“国内看公牛,国外力德诺”的市场地位。

力德诺研发大楼。

力德诺的发展轨迹恰似中国外贸型制造企业的微观标本——在技术迭代中捕捉风口,在市场波动中调整航向,在红海竞争中锻造壁垒。

风口捕捉:从读卡器到快充的两次跨越

2002年的广州南方大厦电子城,尚未有“风口”这个概念,但商机已在悄然涌动。当诺基亚7650手机带着128兆内存卡进入市场时,力德诺敏锐地发现了用户痛点:传输照片需连接电脑并安装PC套件,繁琐的操作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

力德诺总经理梁旦新接受记者采访。

“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力德诺总经理梁旦新回忆道。基于这个朴素的想法,他们推出了读卡器产品,将内存卡直接插入即可传输数据,省去了数据线和驱动程序的麻烦。这个精准击中用户需求的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到2005年,企业已从档口贸易转型为自有工厂,产能扩张的脚步从广州荔湾延伸至佛山南海。

真正的爆发发生在2008年底。当时台湾芯片厂商的读卡器芯片占据市场主流,而国产芯片因刚上市存在兼容性问题。这家企业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买断台湾厂商全年销往大陆的8000万片读卡器芯片。

“当时很多读卡器同行因买不到台湾芯片而改用国产芯片,经常出现读不出卡的情况,我们用稳定的台湾芯片,客户自然就过来了。”梁旦新说,当时经常有经销商拿着现金送到档口,让工厂一定要尽快发货,巅峰时期月销达五六百万个,更是在2010-2012年连续三年拿下全球读卡器出货量第一。

2007年苹果第一款手机上市,并取消内存卡设计。苹果手机风靡全球的2011年,读卡器行业天花板逐渐显现时,企业又一次捕捉到转型风口:2012年下半年,他们注意到智能手机屏幕扩大带来的续航焦虑——当时5V1A(5伏1安)充电器充满一部智能手机需要5-6小时。

力德诺生产车间。

“基于高通QC1.0技术协议,我们2013年推出第一款LDNIO品牌充电器就是5V2A最大功率达10瓦的快充产品,将充电时间压缩至3小时以内。并很快将产品升级到5V2.4A,完成了向电源产品的战略转型。”梁旦新回忆道,这一下引爆了市场需求,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2015年,当行业还将充电器和排插视为割裂的品类时,他们更是和小米一样,率先去掉充电器外壳,把电路板直接装进排插。这种看似简单的创新,让充电产品在客厅和办公室场景中占据了独特优势。如今,作为手机快速充电技术的专家,力德诺已建立完整的快充产品矩阵,自行设计研发700多款手机配件产品,涵盖家充、车充、排插、移动电源、耳机等。

市场博弈:在渠道深耕与品质坚守中破局

自成立之初,力德诺便锚定外贸赛道,依托国内成熟的电子制造产业链,迅速搭建起全球化贸易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闯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88%的出口占比,这个数字背后是力德诺对全球市场布局的深刻理解。南美、中东、东南亚三大市场贡献了75%的销量,欧洲市场紧随其后。产品覆盖全球130多个国家,在全球已有3000多家品牌形象店。这种布局既避开了欧美高端品牌的锋芒,又精准切入了新兴市场的消费升级需求。

在渠道策略上,企业坚持独家代理、本地化运营的B端模式。“我们的经销商很有黏性,我们做什么他们就卖什么。”梁旦新说,目前公司的很多经销商,跟着他们从读卡器做到充电器,再到带USB快充的排插。这种稳定的渠道,是对力德诺产品品质稳定的佐证。

力德诺生产车间。

“坦白说,我们没有原始的技术突破,更多是瞄准市场痛点做产品融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旦新的坦诚道出了中小制造企业的生存智慧。但这并不妨碍力德诺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公司目前已拥有近400个专利。

质量管控则是力德诺穿越周期的核心能力。在力德诺的测试车间内,每一个充电器都要经过90伏低压到260伏高压的全负荷老化测试,而非行业通行的抽检模式。“我们的不良率控制在千分之二到三,这在手机配件行业是很低的水平。”梁旦新说,这种近乎严苛的标准,形成了“品质即推广”的口碑效应——在全球市场,当地经销商愿意主动推广其产品,因为“售后问题少,利润有保障”。

启示录:制造企业的破局方法论

复盘力德诺的23年历程,三条经验值得深思:

其一,在需求变迁中保持敏感。从读卡器到快充,再到智能排插,其每一次转型都早于市场1至2年。这种预见性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用户体验的持续观察——当创始人自己抱怨手机充电慢时,一个新的产品线已在酝酿中。

其二,构建渠道与供应链的弹性。买断芯片的魄力、100%老化测试的坚持、与经销商的长期共生,本质上是在构建抗风险能力。当贸易环境波动时,这些积累会转化为稳定的订单来源。

其三,在细分领域建立技术纵深。拒绝盲目扩张,专注于消费类电源产品,从应用创新逐步向核心部件研发渗透。这种“小而专”的路线,让企业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外贸客户在力德诺展厅了解产品。

面对美国关税带来的间接冲击,企业的应对策略颇具代表性:将70%的产能集中在45瓦以上的中高端快充产品,主动避开20瓦以下的同质化竞争。“140瓦、100瓦这些大功率产品,小厂做不了,大厂看不上,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梁旦新说。

当下,力德诺正布局200瓦大功率快充和电源管理IC研发,试图在充电技术的上游领域占据先机。

力德诺稳步发展的这二十多年,正印证了一句话:做企业就像冲浪,既要跟着浪走,也要提前判断浪的方向。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浪潮中,这样的生存智慧,或许比规模数字更具启示意义。

文图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倪玉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