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在云南|普洱“有风咖谷”:咖啡香里透着乡村振兴“星”味道

八月底的普洱,山间尚有薄雾缭绕。沿着蜿蜒的村道走进思茅区南屏镇南岛河村白沙坡小组,青瓦白墙的农房错落有致,千亩咖啡园郁郁葱葱。空气中除了草木清香,更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咖啡烘焙香气。这里就是网红村“美丽星村・有风咖谷”,一个因咖啡而重焕生机的村庄,依托“从种子到杯子”全产业链故事吸引无数都市人前来寻味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普洱市“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样板。

2024年7月,随着普洱市携手沪滇协作、星巴克“共享价值 美丽星村”项目正式落地,白沙坡这个曾经以种植咖啡豆为主业的普通村庄,悄然蜕变为集咖啡加工、文化体验、田园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村民搬迁,项目秉承“不改变村庄原貌”的原则,在原有村落肌理上巧妙植入了咖啡体验中心、绝版木刻工坊、佤族织锦院落、扎染小院、窑烤烘焙坊、民俗旅居等多元业态,让游客一站式感受潮流咖啡、非遗、民俗文化等场景体验。如今,走进白沙坡,古色农房依旧,却多了咖啡香与欢笑声;村道蜿蜒如昔,却指引向一个个充满惊喜的体验空间,整个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过去我们只会种豆子、卖生豆,一斤才卖十几块。现在,游客来这里体验摘果、烘焙、手冲,一杯咖啡就能卖到三四十元!”在咖啡文化体验中心,村民李大姐一边熟练地操作咖啡机,一边向记者介绍。

在这里,游客能沉浸式体验咖啡的一生:挽起袖子采摘红果,参与水洗、日晒处理,跟着烘焙师调整火候,最后在手冲壶氤氲的热气中品尝自己参与制作的咖啡。1700平方米的咖啡文化体验中心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不少人特地前来学习杯测、拉花,在公益图书角静读,望着窗外的咖啡园消磨一个下午。

更令人心动的是村里21户村民共同打造的“一户一业态”。施晓明绝版木刻非遗工作室体验馆里,年轻人正在雕刻属于自己的版画;李宪兰佤族织锦非遗工坊中,彩线在木织机上飞舞,化作充满民族风的茶席杯垫;扎染小院里,蓝印花布随风轻扬,游客们用咖啡渣创新染出大地色系的围巾;窑烤工坊飘来面包香气,孩子们学着将玫瑰花包进酥皮,做成沁甜鲜花饼……有风马场里,哒哒蹄声伴着清风;农场中,一家老少弯腰采摘蔬菜瓜果,再到开放式厨房亲手烹制农家宴;草坪上甚至举办过田园婚礼,新娘的头纱拂过玫瑰丛,远山为证,咖香为伴。

“我们不仅要让咖农种好豆子,更要让全村人分享咖啡带来的美好生活。2024年7月开村以来,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其中不仅有咖啡爱好者,还有亲子家庭、艺术创作者、田园梦想家……他们在这里体验‘向往的生活’,也把村民精心制作的咖啡、佤锦、陶器、扎染带往全国各地。可以说,村民们的日子像咖啡一样,越品越香。”美丽星村·有风咖谷(普洱)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晓燕介绍道。

通过“社会力量+村集体+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有风咖谷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王清清曾是种了20多年咖啡的咖农,如今转型为民宿管家。每天清晨,她准时打扫客房、整理院落。“我在家门口上班,丈夫负责垃圾清运,两人都有稳定收入。”她笑着说,很多邻居都和她一样,实现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转变。这个暑期,村里的民宿客房几乎爆满,这里成为了很多旅居客的又一个温馨之家。

更积极的变化发生在返乡青年身上。村民王春芳曾在外面打工,得知村里项目启动后毅然回乡,学习扎染技艺后与丈夫共同创办了“有风・安宁扎染”。她现在同时拥有员工、合作方和股东三重身份:“过去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当老板,一家人团聚,收入还涨了一截。”

数据印证了村民的感受:2024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72元,同比增幅高达38.2%。产业融合还催生了更多“新型农民”——咖啡师、烘焙师、民宿管家、非遗传承指导员……这些曾经与山村无关的职业,如今成为年轻人的新选择。

未来,“有风咖谷”还将深化咖旅融合,引入影视综艺资源,打造“中国咖谷”名片。夜幕降临,咖啡体验中心亮起温暖灯光,村民和游客围坐品咖闲谈,远处咖啡树静默生长——这颗“美丽星球”正以咖啡为语言,讲述着一个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摄影报道
一审 高伟
责任编辑 吕世成 严云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