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保息”理财产品靠谱吗
近期,部分老年人被网络上一些“投资大师”承诺的保本保息银行理财产品等引诱,投资其推荐的产品后导致血本无归。“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还存在吗?
专家介绍,银行理财中的刚性兑付和保本保息是我国金融市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核心是金融机构以自身信用为产品作隐性担保,承诺投资者本金和收益安全。这一现象是投资者对“无风险收益”的追求、银行间的竞争压力以及之前相对滞后的监管等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的结果。
普益标准研究员屈颖表示,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声称的“保本保息”理财产品,基本可以判定为非法营销,甚至涉嫌诈骗。屈颖介绍,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发布,监管明确要求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并规范资金池,市场开始转向由理财子公司主导的净值型产品。
《资管新规》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此外,《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也强调,理财产品不能承诺收益,也不允许进行“稳赚不赔”等误导性宣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投资者需明确,理财投资与存款在风险和收益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存款通常是保本保息的,而理财产品则不保证本金和收益,存在较高的风险,不具有保本保收益的特性。
因此,在投资理财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和对投资收益的预期,理性选择理财产品,以更好地平衡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屈颖提醒,理财本身存在风险,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消费者要警惕“高收益、无风险”的诱导宣传,避免被短期高回报迷惑。建议持续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发布的投资者教育内容,提升识别风险和防范诈骗的能力。
同时,要坚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通过银行营业网点、官网、手机银行APP等官方渠道了解和购买产品,切勿轻信陌生电话、微信群、虚假链接等非正规推介方式,防止落入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或虚构理财项目的诈骗陷阱。(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