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都对此作出深刻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中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求“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遵循。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特别是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无论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更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注意力放在筑牢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已经具备更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从供给侧看,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的30%,大部分产品在国内可以实现全产业链配套。从需求侧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有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正加快市民化进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3万美元,14亿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成为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最佳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之举。
更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既精准确定产业发展痛点难点,使科研更具靶向性,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重构产业竞争优势,牵引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国内大市场的广阔空间迭代优化升级,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三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有效优化生产力布局。既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又注重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曦辉 作者系北京产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