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从3万元到2000万元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变“生产力”
一家研发人员超80%、近一半人拥有博士学位,还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的新型研发机构,一年的营收竟只有3万元。
然而,时隔3年时间,这家研发机构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还孵化出了“专精特新”企业,走出了国门。
走产业化的道路,让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绿航院)从“生死一线”到“浴火重生”。
明月湖的绿航佳航空科技公司就是其孵化的企业之一。两江新区有空天信息产业链和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重庆交通大学有人才资源和平台;绿航院具备绿色航空赛道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院士工作站等优势资源吸引项目。于是,绿航院全资成立绿航佳航空科技公司,专注于各类直升机技术改装,通过入股孵化企业,减负造血。

绿航佳基于EC135型直升机改装的STC机型。
经过精心挑选项目,如今,绿航佳航空科技公司直升机改装业务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国家开始“布点”。
作为绿航院的孵化企业,根据股权设计,这家公司会从每年的营收中提取一部分“反哺”绿航院。
“孵化企业的成功,让绿航院真正实现了涅槃,不仅是‘活’了下来,更是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绿航院执行院长胡瀚杰表示。去年初开始,绿航院开始改革转型。简言之,就是把院内的投融资、市场、财务部门直接作为院孵企业的相应部门开展工作。在不增加前期负担的情况下,使孵化企业迅速精通技术、财务、投融资、市场等,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
截至去年底,绿航院累计孵化专精特新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企业18家,年产值超千万企业5家,涉及全复材航空飞行器制造、混动航空发动机、新型转子发动机、预瞄式主动减震装置、工业编程语言、低空立体空域管理及数字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在两江协同创新区,绿航院改革转型成功不是个案。

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对刚生产的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进行初测。
重庆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下称“生物研究院”)也是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
生物研究院的转型改革始于去年8月,按照两江新区对深化科技创新服务机制改革的部署,严格执行“人员跟着项目走”,将更多资源倾斜于原创研究、生物制造产品研发及技术服务工作,后期的商业化工作交给明月湖的技术经理人等更专业的人去完成。
去年11月,生物研究院依托核心研发成果获得了5000万元投资,其“种子细胞”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生物研究院院长谢海琼表示,目前团队正紧扣市场需求,促进技术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结合,抢抓产业发展新风口,力争在今年推动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实现高水平转移转化。
在这背后,2023年12月,两江新区发布《两江新区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这是重庆首个聚焦新型研发机构的专项扶持政策,由此掀开了科研院所转型优化的改革序幕。
作为重庆新型研发机构重要集聚区和加速建设中的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两江协同创新区提出科创生态加速构建等“3大行动”及促进院所协同创新等“12项任务”,而院所改革转型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去年伊始,明月湖根据“若干措施”,在运行机制体制、产业化运营、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金融引进、人才引育、规范化管理等多个方面对院所进行赋能。院所加快市场化“接轨”进度,从科技供给、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