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书店“打卡经济”繁荣的背后,我们失去了什么?

□周子钰(云南财经大学)
颇具设计感的空间,文艺感满满的装潢,兼具咖啡厅、餐吧、文创店、桌游吧等多种功能……眼下,高颜值的网红书店不断涌现。然而,不少人只将书店当作纯粹的打卡地,“看书两分钟,拍照两小时”,只为在朋友圈展示一番,并非为阅读而来。(4月30日 《中国教育报》)
当“看书两分钟,拍照两小时”成为网红书店的常态,我们不得不思考,书店的商业化转型,究竟是文化产业的创新还是对阅读本质的背离?
网红书店通过空间设计、文创产品、咖啡餐饮等多元化经营模式,确实为实体书店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甚至带动了周边消费,形成了一种“打卡经济”。但这层光鲜外衣的背面却是对阅读功能的弱化、文化空间的异化以及商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侵蚀。这种本末倒置的生存逻辑既让书店沦为拍照打卡的廉价布景,又在无形中矮化了文化空间的精神价值。如若放任商业扩张不断侵蚀阅读的尊严,实体书店的复苏终将成为一场没有灵魂的行为艺术。
对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而言,“书店打卡”行为已逐渐演变为通用的社交货币。在一些社交平台,“出片效果”成为书店评分的第一标准,而“图书质量”“阅读体验”等指标几乎无人问津。这种无意识的集体选择,实则是消费主义对文化行为的深度驯化。人们通过镜头表演“阅读”,把真正有意义的思想交流置之脑后,最终让书店沦为“文艺人设”的装配车间。
而站在商家的角度看,流量至上的策略无疑加速着行业内的恶性循环。为维持了“网红”标签,书店不得不持续加强场景营销。重庆钟书阁书店打造“的盗梦空间”式旋转楼梯一度因颜值出圈,成为网红打卡地。然而,2024年9月重庆钟书阁停止营业。李辉(化名)曾在这里当过两年店员。他说:“与其说是书店,不如说是‘景点’。大部分人走进书店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参观。看着满墙的书,找个角度拍照打卡发个朋友圈,一切结束。”杭州言几又书店曾推出“书籍盲盒+摄影”的套餐,看似推动图书销售却最终让图书沦为拍照道具。这种饮鸩止渴的运营模式会导致行业陷入高投入低回馈的循环,毕竟单靠“颜值经济”无法支撑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我们不必全盘否定网红书店的存在价值,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把握商业与文化的共生尺度。比如,南京先锋书店坚持举办作家沙龙,用独特的思想碰撞提高读者参与度。书店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让商业逻辑完全凌驾于文化逻辑之上。同时消费者的觉醒同样重要,只有当越来越多人拒绝为“打卡咖啡”付费,转而走进社区书店参与共读计划,市场的价值天平才能重新向文化内涵的本质倾斜。
书店的核心价值在于“书”,而非“店”。在这场商业与文化的角力中,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安静的阅读角落,更是一个社会对知识的敬畏、对深度思考的坚持。一个健康的社会既需要经济的活力,也需要人文的厚度。否则,当快门声取代翻书声,当朋友圈的点赞取代思想的碰撞,我们的文化消费终将沦为一场华丽的空心表演。或许该有人提醒,那些在照片中被虚化的书籍里,藏着比九宫格更珍贵的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