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说新语|警惕网络热梗带来“语言贫乏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9:41:00    

“网言网语”并不可怕,其中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网络用语经过时间的沉淀,也可能进入大众规范语言的行列。但是,有些网络热梗语义模糊、用词不规范,甚至包含低俗、恶意的价值观念,展现出低俗、粗鄙的语言文化,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据上观新闻5月15日报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网络热梗迅速占领了人们的日常交流空间。“YYDS”“绝绝子”“栓Q”等网络用语,在人群中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一种社交密码。

网梗是网络流行文化的符号化表达,它们之所以能够迅速蔓延,与其独特的传播机制不无关系。首先,这些梗往往具有高度简化和符号化特征,符合网络时代追求效率的心理。其次,网络平台算法助推了这些内容的传播,越是简单、情绪化、有冲突性的内容,越容易获得流量推荐,形成大面积传播。再者,青少年群体对流行文化的从众心理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正值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时期,一方面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又渴望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网络热梗的出现让他们自我感觉“炫酷”和“语出惊人”,并希望以此与同龄人建立独特的社交联系。

网络时代,“不会玩梗就落伍了”似乎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中国青年报等就此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95.6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过在网上玩梗的经历。然而,过度依赖网络热梗会导致青少年词汇贫乏、逻辑混乱。例如面对复杂情感时,许多人只会用“EMO”“破防”等笼统概括,而无法精准描述自己的情绪。

网络热梗大多是娱乐化产物,表达方式较为简单直白,或是对某种现象的趣味化概括,或出自某个热门事件中的人物语言,其中许多内容缺乏深度和逻辑。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旦习惯了这种简单表达,在面对需要正式或规范表达的场合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语言学习、交流鉴赏时,思考往往会趋于表面化。长此以往,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深度思考能力等都会受到限制,从而形成“语言贫乏症”。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这种“语言贫乏症”加速了文化的浅薄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言为心声”“文以载道”的理念,正受到“娱乐至上”的网络文化冲击。当“绝绝子”可以替代一切赞美之辞,当“栓Q”能够概括所有郁闷无语的心境时,语言便失去了其细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文化也随之变得单薄。

此外,部分网络热梗带有低俗、恶俗化倾向,如“老六”等在特定语境下可能演变为侮辱性语言。还有一些网梗中暗藏暴力倾向和不文明行为,青少年若长期接触此类表达,容易形成轻浮、戏谑的交流习惯,甚至误将低俗当作幽默,将恶意调侃当作社交常态。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外壳和文化的载体。网络热梗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警惕其对语言能力的侵蚀和对文化深度的消解。面对“语言贫乏症”的危害,社会各界应当携手合作,在享受网络交流便利的同时,守护语言的丰富性和文化的深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沦为网梗的“复读机”,始终保持作为思考者和表达者的尊严与能力。(张晓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