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还录取通知书清白,先查清夹带广告背后的利益链丨时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20:55:00    

7月中旬,湖南常德多所中学向新生寄送高中录取通知书,家长拆封后发现其中夹带了眼镜店广告宣传单。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正在调查。涉事眼镜店工作人员则以“我怎么知道”来搪塞。

追问录取通知书为何混入商业广告,并非没事找事。如此大面积的广告投放,意味着学生个人信息已被批量交易,这背后的利益究竟为谁所豪取?是否存在着公共资源的寻租与腐败?种种疑问正是家长和围观者忧心所在。

图源网络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本该是学生隐私最坚固的堡垒,如今却疑似沦为商业信息的输送渠道。在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面对“还未入手已为鱼肉”的商业逻辑,学生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将要度过三年求学生涯的学校?

当然,也可能是邮递环节出现了问题。类似个案之前也曾发生。这更显教育部门尽快查清真相的紧迫性。如果学校、邮递都没问题,同样需要调查结果还其清白。

从规范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三十九条明确,“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但公益广告除外。”这一规定中,虽未具体列明“录取通知书”,但从广告法的精神出发,录取通知书这一学校对新生的“通知”行为,明显属于“不得在中小学校开展广告活动”的禁令之列。

近年来,广告侵入录取通知书事件间或有闻。受类似舆情警醒,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广告法上述规定的需要,一些地方在中学录取通知书发放上也效仿高校,采取“校长签发、邮政双签”等严格封装追溯机制,每一流程都记录在案,全程可回溯、可追责,让中途夹带广告无机可乘。也有一些中学,由于生源相对集中并就近,采取家长领取为主,快递发放为辅的送达方式,难免留下一些“可操作”空间。只要封装等发放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不透明,就可能被逐利的商家所攻破。

教育净土当以刚性的制度壁垒来守护。保持录取通知书的纯净性,是教育的内在要求。相关个案间或发生,除了学校和邮政在发放流程闭环上的规范之外,追责也是重要一环。为何商家青睐通过录取通知书夹带广告,从商业考量的因素还在于精准投放,并击中了学生与家长的消费习惯。精准投放背后就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遏制商业行为对教育净土的侵蚀,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必不可少。

常德教育局的调查仍在进行中 ,但真相不应止于“个别人员失误”等甩锅托辞。那张从录取通知书信封中飘落的广告单,已成为刺向教育公信力的投枪。唯有以雷霆手段斩断利益链、以赤子之心守护纯净,才能让每一份抵达学子手中的通知书,真正承载起知识的重量、文化的温度和升学的仪式感,而非商业算计的阴霾。

文/王顾左右(法律学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