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市民一辆“干净”的共享单车

资料图 中国经济网 年巍/摄
近日,有媒体记者走访了多处商圈、学校、地铁站、居民区周边数十个共享单车集中停放区,发现共享单车都患上了“牛皮癣”。成人服务、涉黄网址、代开发票……“行走的尴尬”,遍布街头。
附着在共享单车上的“牛皮癣”广告,呈现出隐蔽性更强、流动性更大的新特点。比如,共享单车数量多、分布广,在一些热门商圈使用频率较高,给执法部门现场取证加大了难度。“牛皮癣”广告不仅是用户之痛,也是共享单车企业之痛。清理附着在单车上的广告,需要大量人力,加上有些贴纸粘性强、难铲除,处理时还有可能损坏车身。
这是一场需要各方协同联手的“持久战”。针对车身广告清理难、易残留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在车身使用防黏贴涂层、采用镂空设计的车筐、增加车筐底盘内塑料网格等方式,尽量减少广告可粘贴面积。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相关部门也不妨采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治理。比如,安徽省蚌埠市搭建了共享单车智慧化监管平台,将4家运营企业的1.9万余辆共享电单车和1.4万余辆共享单车全部接入,对车辆投放、停放、运维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
相关部门有必要顺藤摸瓜,对投放者进行处罚,斩断共享单车小广告的灰色产业链。以单车上的非法“二维码”为例,相关部门可以与网络监察部门、二维码运营商等单位协调,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或是对违法贴小广告的本地号码直接停机,对屡教不改的张贴人从重处罚。针对“牛皮癣”广告张贴的不同环节同时发力,不断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才能有效根治问题。
此外,还要畅通投诉举报通道,通过奖励举报、清理小广告等方式,引导全民参与监督、治理。多一双眼睛参与监督,多一份力量参与管理,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出行环境。方便他人,也是方便自己。(中国经济网 年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