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通河 打造冷水鱼养殖样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4:00:00    

□文/摄 杨依明 孙宏阳 本报记者 王志强

炎炎夏日,位于通河县浓河镇四屯林场的涌泉冷水鱼养殖基地内,养鱼池的水温保持在零上十三四摄氏度。在这些梯田般错落连贯的养鱼池中,暗黑色的冷水鱼正欢快地游弋着。这个藏在小兴安岭余脉的冷水鱼繁育基地正孕育着“小而美”生态渔业的发展样板。

养鱼池。

冷水渔业是我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深挖冷水渔业发展优势潜力,大力发展科技渔业、绿色渔业、质量渔业、品牌渔业。通河县遵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理念,践行“大食物观”,以渔养水,以水养鱼,实现环境优美、产品优质、资源共用、三产融合、优势互补。

让冷水鱼欢乐度盛夏

孙修腾是养殖基地负责人孙荣志的儿子,他每日三餐都会精心调配几大桶不同大小的鲜鱼饵,投喂各个鱼池。这是他每天协助父亲进行养鱼工作的日常内容。随着第一铲鱼饵撒入池塘,黑压压的鱼群顿时聚拢到一起,翻腾着争抢新鲜的食物。“个体大一些的就给它们喂新鲜小鱼,小一点儿的就撒一些颗粒饲料。”孙荣志告诉记者,这是鱼儿们每天最欢快的时刻,隔三岔五他还会给塘里的鱼群开个“小灶”,喂点鲜活的小鱼,以此增加冷水鱼生猛的食性。

“山林中有许多泉眼,四季流淌,泉水汇聚成了山下这条河。”孙荣志指着远处绵延的小兴安岭余脉告诉记者,鱼塘依山而建,鱼塘之间通过管道相连,独得地利,水资源优质绝对没得说,只是水量相对较小,这成为了他们扩大养殖规模的一个“瓶颈”。

2013年,养殖基地刚建成时,面积只有几十亩。到2021年,随着池塘的合理化布置,养殖面积扩大到76.5亩,同时,在另一处还建了分场,年销售商品鱼两三万斤。

把种质资源抓在自己手里

“除了卖商品鱼,养殖基地还卖鱼苗。”孙荣志告诉记者,鱼苗受不住严寒,必须在室内繁育。鱼苗繁育车间占地900平方米,有十几个养殖池,管理得更精细,每年繁育鱼苗50万尾左右。孙荣志自豪地说,现在已经牢牢将“通河冷水鱼”种质资源抓在了自己手里。

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当时孙荣志看准林区水资源,将抓来的野生鱼放在山涧溪流和涌泉构成的小池子里饲养。“开始觉得好玩,可咋养都不活,于是我就较上劲儿了。”孙荣志说,随后他到省水产研究所冷水鱼试验站拜师,临走时带回一些鱼种开始摸索着干。捧着书本有空就向专家请教,失败后再来,经过两年的实践,他终于成功繁殖出鱼苗30多万尾。

十余年来,孙荣志在鱼卵繁育、人工催产技术以及如何提升鱼类繁殖期间食欲食量等方面,思路和技术都愈发成熟。他认为,如果将小兴安岭等林地的山间溪流资源释放出来,对养殖技术、风险控制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产能将相当可期。

经过多年的打造,如今,四屯林场涌泉冷水鱼养殖基地是全省唯一的冷水鱼良种场,2024年被评定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省级细鳞鲑鱼和黑龙江茴鱼良种场”,每年为国家春季放流提供鱼苗20万尾。养殖基地现有细鳞鲑鱼、哲罗鲑鱼、黑龙江茴鱼、金鳟、虹鳟、美洲红点鲑鱼、柳根等品种,主要繁育品种包括细鳞鲑鱼、哲罗鲑鱼、黑龙江茴鱼等,并持有野生水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闯荡“北鱼南销”大市场

目前,自驾来捞鱼的“回头客”络绎不绝,都要亲身感受动手捕捞的乐趣。只要有客人电话预约自己动手捕捞,孙修腾都会提前准备好渔网。

山泉水养殖的冷水鱼肉质细腻,口感独特,冷水里长大的鱼苗体格更壮。随着商品鱼和鱼苗一路闯开市场,“通河冷水鱼”声名鹊起,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熟知。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品牌渔业战略实施,龙江冷水鱼加入“黑土优品”产品矩阵,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北鱼南销”效益与日俱增,也成为孙荣志冷水鱼养殖事业发展的动力。

水产养殖被誉为“蓝色粮仓”。“通河冷水鱼”立足苗种繁育、育苗驯化、商品鱼加工、饲料开发等前端技术高地,实现了延链、补链、强链,成为龙江冷水鱼军团的生力军。

对于未来发展,孙荣志表示,龙江冷水鱼是个大IP,以好水、好鱼、好牌、好价、好效“五好”为标准,是监测、保护、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更是“绿水青山”的活标签,“通河冷水鱼”将借力发挥地理空间生态优势,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相关文章